海德堡大學臺語和臺灣文化課程(Taiwanesisch und Taiwanesische Kul

計畫報導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第5期
2013-01-09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自2005年迄今,持續開設臺語課程,除基本語言課程的學習之外,更透過有關臺灣的歷史人文、風土民情的介紹,將閩南語融入臺灣文化情境中,寓教於樂,成功吸引西方學生學習臺語的興趣。其於2011年推出的臺灣布袋戲公演,堪稱課程最佳成果,也為臺語教學和在海外的推廣,開展出新格局。      
 
This is an image
 撰稿:張琬琳(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林佩苓(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的臺語教學計畫設計,除了「語言」本身的教學之外,亦注重與「文化」的結合。海德堡大學歷來在漢學系教師的規劃下,臺語課程不僅涵蓋歷史人文、風土民情的介紹,亦結合地方戲劇本、十五音韻書、南管曲譜、基督教會刊物、歌仔冊等教材,讓學生認識臺灣答喙鼓、詩歌、相褒歌、布袋戲等本土藝術,成功吸引西方學生學習臺語的興趣。
 
       教育部於海德堡大學推動的臺語和臺灣文化課程「Taiwanesisch und Taiwanesische Kultur」,最初於2005、2006年由林君萍老師負責教授,課程教材為鄭良偉編著之《生活臺語》。歷年該課程除語言教學外,並設計臺語歌唱教學、臺灣流行歌謠賞析、臺灣布袋戲欣賞、以及及臺灣飲食文化介紹等教學內容。2009、2010年起,課程轉由王志宏老師擔任,延續林老師將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方式,與海德堡學生進行互動教學。
 
       海德堡大學歷來累積豐碩的臺語教學經驗,將語言學習融於邏輯性的「語境」之中,增進歐洲學生對臺語的理解、記憶與運用。課程除了配合樂理示範,逐一介紹臺語基本發音、符號和詞彙之外、亦教導學生使用臺語辭典、韻書等工具書,並介紹臺語聲韻和平仄、臺語吟詩、臺語音變、臺語詞綴,以及臺語網路資源的運用。此外,課程尤其重視臺語城鄉情境對話及生活應用,並透過臺語流行歌曲教唱、以及傳統布袋戲演出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熱誠。 
  
       近年臺語課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的大力支持下,妥善運用電腦教室語音系統,進行口語練習、發音練習與校正,以投影方式進行「即時輸入」、「即時講解」的互動教學,同步解析特殊的文法與詞彙,並延續「情境式教學」的主軸,融合歷史、文化與戲劇,配合影音教學,讓學生觀賞臺語布袋戲〈馬偕到臺灣〉、臺語卡通〈四月望雨〉等故事,將臺語練習實際融入課程,使課程更寓教於樂。
 
        2009、2010年起,臺語課程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下,更引導學生以共同創作劇本的方式,改編「貂禪」及〈白蛇傳〉故事,設計出兩部由海德堡大學學生合力演出的臺語布袋戲劇〈Die schoene Diao Siam〉(美人反間計)、〈White Snake〉(白蛇傳),展演廣受好評。兩場布袋劇以分幕配合不同的語境,酌以例句、解說詞彙、語音與文法,在海德堡大學進行公演,完整體現「情境脈絡」互動教學模式的成果。
 
        2011年課程進行期間,正值海德堡大學625週年校慶,由臺語課程所組成的「臺灣戲劇團」被選為漢學系的代表節目,受邀於625週年校慶在海德堡大學廣場公開演出。公演分別推出〈美人反間計〉與〈安平追想曲〉兩部布袋戲,為了讓德國聽眾瞭解劇情與臺語之美,該場演出以雙語發音,並配合大學節目的時間,由三位臺語發音人和一位德語即席同步口譯進行。當日演出十分成功,觀眾超過千人,而表演結合音樂文化,備受肯定,德籍音樂系資深教授特別致函漢學系主任,稱讚有加。該課堂與公演實況並於網路上公開播放,除了有效提升臺灣文化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之外,也為臺語教學和在海外的推廣,開展出新格局。

課程網頁及公演實況:www.taiwanese.at  歡迎點選連結觀賞! 
This is an imageThis is an image

※圖左為第一次公演劇照海報:
傳統布袋戲〈美人反間計〉的演出中,讓海德堡學生們揣摩角色的用語、聲調,加深語境印象,初步證實了「語境」、「情境脈絡」構想的可行性。

※ 圖右為第二次公演劇照海報:
劇本《白蛇傳》進一步加上「科」的註解及「白」的對話,配合民俗俚語,以增加西方學生對於臺灣布袋戲的學習興趣與整體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