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2207

島嶼的時光軌跡: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簡介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館藏承接自臺北帝國大學時代「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的收藏。戰後帝大改制為臺灣大學,帝大時期的收藏成為臺大考古人類系標本陳列室的核心藏品。人類系標本陳列室原本位於臺大人類系館,由於人類系主體建築的重新整建,因此原本藏品重新配置、挪移至舊總圖西側的展廳,並於2010年11月重新開幕,從原本以「教學」「研究」為主的小型專業人類學博物館,轉型為向社會大眾開放的大學博物館。
 
       本館收藏包括臺灣原住民各類文物標本與田野影像共一萬多件,以及臺灣各地考古遺址調查發掘出土的史前器物約數十萬件。目前先行開放「民族學展示廳」,未來將繼續開放「考古學展示廳」。一樓至二樓的樓梯旁,以人物與標本室的照片介紹臺大人類學系的歷史與特色。二樓「民族學展示廳」入口的太平洋島嶼地圖,顯現臺灣在南島文化圈中的重要位置。二樓展品以1920年代至1960年代所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文物為主,包括雕刻、衣著、配飾、生活與儀式器物,例如阿美族的捕魚器具、泰雅族卓越的織布工藝、貝珠衣、獵首袋、鄒族的鞣皮工藝、達悟族的金銀冶煉技術以及製舟技術等等,以呈現臺灣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館藏內容以原住民各族群為單位分櫃展示,展示與說明文字儘可能還原器物在生活中的面貌,觀者除了可以透過展品的內容理解族群的文化內涵,衣飾器物的高度工藝水準亦值得令人細細欣賞。側邊的光影走廊,則依照時間序列臺灣原住民族的影像,從早期人類學式的觀看、拍攝視角,到常民生活影像的捕捉,展現了文化環境變遷的軌跡,觸發觀者對歷史與當下時空脈絡的反思。除了靜態的展示之外,展廳內亦有影片放映,以及數位互動系統,除了可以搜尋展品及相關資料,也可透過遊戲的方式,進一步理解展品的豐富內涵。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除了呈現臺大人類系過往累積的成果,也顯露了特殊的時空軌跡與歷史脈絡,更肩負了社會教育的意義,以及典藏文化資產的使命。展示即是詮釋,觀看的過程,亦受觀者的知識、慾望、經驗所影響。觀者可以透過閱覽、觀看、互動,擴充知識版圖,也反思自我觀點的限制。臺灣大學的博物館群,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意義,是臺灣研究的瑰寶,期盼有更多的觀者走入博物館,跨越時空、觸摸歷史,深入理解臺灣的豐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