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四)「重構南洋圖像:新加坡開埠200週年月曆人物初選」謝裕民(新加坡作家)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9-04-18
  • RulingDigital
紀錄:黃依箐(臺大人中文系碩士生)
日期:2019年4月18日

       適逢今年是新加坡1819年開埠的200週年,謝裕民老師決定以月曆的概念,選擇了12位對新加坡有貢獻的人物,以介紹給現場同學,作為認識新加坡的一個媒介。謝老師選擇的12位人士(包括群體)是莱佛士、天猛公阿都拉曼、陳篤生、陳慶真、苦力、薛有禮、胡亞基、陳嘉庚、陳六使、李光耀、林清祥和謝太寶。
 
       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向來被標榜是「發現」新加坡的關鍵人物,因此謝老師從他開始作介紹,而在介紹他的同時,老師也提到了另一位重要人物,即法誇爾(William Farquhar)。雖然歷史記載常採取萊佛士偶然抬頭發現新加坡的說法,老師強調其實新加坡早就在他們的選址範圍內,甚至還不是首選,所以事實上並沒有如此浪漫。老師認為萊佛士是個多元人才,且具備開創者的特質,可惜英國東印度公司只讓他「發現」一個小島,沒有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
時至今日,仍可發現很多街道以他和他的家人的名字命名,也有萊佛士塑像擺在新加坡河邊,而通過新加坡經濟顧問溫斯敏1961年向政府提呈的報告,可見這塑像的意義不只為促進旅遊業或紀念開埠者,也「被視為一種象徵,顯示公眾接受英國的遺產,這樣做可能(對歐美投資者)產生正面的影響」
 
       歷史上並沒有太多天猛公阿都拉曼的記載,也不見他的照片,但是老師認為他更具有傳說色彩,有值得介紹的價值。此外,老師也認為天猛公阿都拉曼跟英國人的角力也展示了現代法制觀念在這區域的開端。來自馬六甲的陳篤生屬於第一批到新加坡尋找商機的華人,並且在成功後興建平民醫院,是當時少數關注勞工需求的富商。當時陳家與其他三個家族,即陳金聲家族、薛佛記家族和蔡滄浪家族都有姻親關係,可見當時華人移民除了以宗親、地域關係作為個人發展的人脈外,姻親關係也有助於加強人脈和財富的累積。
 
       在演講的過程中,老師也不斷強調早期東南亞華人與中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只要中國有任何變動,東南亞華人也必受波及,因為當時仍有很多東南亞華人視中國為祖國,如歸為現代新加坡第一代人的陳慶真所成立的小刀會就是清朝的一個民間組織,反對清朝的腐朽統治。抗日時期,陳嘉庚也動員南洋華人踴躍捐款,購買救國公債,也在修築滇緬公路時,捐出100多架戰機、1000多輛戰車、百億軍火和救濟糧。在國共內戰時期,陳嘉庚也跟蔣介石和毛澤東有所接觸,最後選擇了支持毛澤東。
 
       由於時間關係,老師最後一位介紹的人物是李光耀,並引用了其他人對於李光耀的評價,作為認識他的一種方式。縱然李光耀的一些政策引起爭議,老師認為李光耀是現代新加坡這50年來的奠基人,沒有李光耀,就不會有今天的新加坡,功不可沒。在演講的最後,老師也再次強調對於這12位人物的介紹只是一個入門,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再進一步去認識和摸索。
 
演講影片線上看:
 

活動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