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4 (四)「戰前日本作家與台灣作家的『南方書寫』」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現代學部教授)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9-03-14
  • RulingDigital
紀錄:黃依箐(臺大人中文系碩士生)
日期:2019年3月14日
 
       黃英哲教授在講座中以兩條主線來進行論述,一條是二戰以前的日本作家的「南方書寫」與「南方傷痕」,另一條則是台灣作家在二戰以前的「南方書寫」,最後再以這兩條主線來進行對照。
 
       黃教授首先針對當時的背景作說明,點出台灣在當時是日本南進的基地,而日本於二戰前所謂的「南方」,即是「南洋」地區。「南洋」也分為「內南洋」的南洋群島,即密克羅尼西亞群島與「外南洋」的東南亞地區。這些區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都被日本視為大東亞共榮圈南部的「南方共榮圈」。當時日本軍部征用了一群作家作為隨軍作家,希望作家可以寫出日本的進步、大東亞的正當性和神聖性,號召日本全體國民向「皇國臣民」、「大和民族」、「日本男兒」歸隊。因此,這群作家親赴東南亞、南洋群島取材,在戰前與戰後先後發表,寫出他們的南方經驗。此外,也有作家是透過私人旅行的方式到南洋。黃教授也強調,並不一定所有隨軍作家都是日本國策的奉行者,也有作家以人道主義、國際主義
視野和普通庶民視角去觀看東南亞。黃教授以高見順書寫其在印尼的經驗的〈各民族〉為例子,認為高見順是日本少數擺脫單一民族想法的代表作家,創造出有別於戰爭殺戮氛圍的文學想像。黃教授也認為日本實際上從戰前一直到現在,都始終保持著維持單一民族的想法。此外,黃教授也介紹了曾到中國和東南亞「流浪」,與「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底層人民作近距離接觸的金子光晴和森三千代,而他們的作品也因為不符合國策而遭到日本社會排斥。
 
       接著,黃教授重點介紹了林芙美子,因為她的作品描寫了戰後太平洋戰爭的傷痕,即所謂的「南方傷痕」,並以小說《浮雲》為代表作。黃教授推薦了林芙美子在台灣之旅之後發表的〈在殖民地邂逅的女人〉這篇作品。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10月到隔年5月,林芙美子以隨軍作家身分,駐在新加坡、印尼的爪哇與加里曼丹,體驗了所謂的「南方」。黃教授認為林芙美子於戰後書寫戰爭記憶的《浮雲》將戰時在法屬印度支那的南方作為一個烏托邦,描繪出記憶倒錯的戰後日本面貌,同時又將戰時投影為一場夢,反照戰後日本的悲慘狀況和南方傷痕。南方對日本而言,終究只是一場夢幻,如同由紀子追求的戀愛幻影一樣,到頭只是一場空。
 
       黃教授以為台灣作家的南方書寫是屬於一種「不在場」的南方書寫,而日本隨軍作家的南方書寫就有到南洋的實際經驗。台灣作家的部分,黃教授以龍瑛宗的〈死於南方〉為討論例子,並指出其中針對南方想像的部分。由於當時台灣是日本殖民地,因此老師認為台灣作家嚴格上來說也是皇民作家,於戰前都被迫響應國策,只有到了戰後才能來修改作品。接著,黃教授也介紹了呂赫若的小說《千秋》。老師認為台灣作家筆下的南方,似乎只是一個空洞的符碼,南方經驗的闕如使他們筆下的南方宛如一個避難的防空洞,只是一個憧憬,與日本隨軍作家親身經歷的南方書寫是有所區別的。

       最後,黃教授也指出了日本政府實際上到現在也還未忘記「南方」,只是以其他的方式,而非軍事手段南進,這尤其體現在60、70年代的新殖民主義,以經濟作為南進東南亞和台灣的方式。黃教授也認為越南是日本南進東南亞甚為成功的一個例子。只是由於過往的經驗,日本針對「東亞」的言論也容易引起其他各國的警戒。


演講影片線上看:
 

活動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