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6(二)「大陸電影文化」(李潔教授)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7-06-06
  • RulingDigital
大陸電影文化:李潔教授演講側記

紀錄:徐大易(臺大人類系碩士)
日期:2017年6月6日
 
       在這場演講中,李潔教授主要是以1950至1970年代間的大陸電影文化作為主題,尤其著重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電影發展。由於這個時代所具有的特殊性,李教授在演講之初便帶領同學思考此時期以政治宣傳為目的、毋須花錢的電影觀賞活動,如何可能有別於我們一般將電影看作是一種「消費和流行文化」的理解?從這樣的思考出發,她便進一步從電影「在哪裡看」(放映電影的空間)、「跟誰看」和「看到什麼」等三個文化研究面向來闡述此時期電影發展的獨特之處。
 
       具體來說,相較於許多人在當代透過手機或電腦螢幕來獨自觀賞電影,中國最早期的電影其實是在茶樓和戲院等傳統的集會場所裡播放。到了社會主義時期,露天的巡迴放映則成為多數鄉間大眾接觸到電影、也是官方作政治宣傳的主要管道,而這樣的公共空間使得電影的觀看經驗帶有類似宗教儀式的集體情感。除此之外,這種下鄉巡迴的放映形式也進一步促成一種特殊職業—電影放映員—的出現。在此,電影放映員除了需搬運和架設電影器材下到鄉間之外,還扮演了向現場大眾「解釋」電影內容的重要角色,甚至還會以地方上的「勞動模範和好人好事」為題材,製作簡單的幻燈片(稱土電影)。而官方為了宣揚婦女解放的社會革命成果,在性別組成上佔少數的女性放映員便成為隊伍中特別受人注目的成員。至於大眾對於電影的回應,李教授則指出當時的觀眾必須對於電影所呈現的價值表示認同並且作出適切的情緒反應。因此,對於電影的反應事實上也是一種公開的政治表現和展演,而不一定反映個人內心的感受。最後,當時放映的內容除了大陸本土片之外,其實也有來自北韓、越南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不同風格電影。
 
       到了1980和1990年代,隨著攝像機的出現,拍電影的技術不再為官方媒體所壟斷,而手機的普及更預示了從大螢幕走向小螢幕時代的媒體生態變遷,因而使得大陸每年平均進場的觀眾數逐步下滑。而這究竟意味著電影的觀賞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提升,還是它代表了一個電影的美好年代的逝去?這正是李潔教授最後留給同學去思考的課題。

演講影片線上看 : 
 

課堂照片



梅家玲教授開場                                            演講課堂狀況                                                現場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