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二)「載歌載舞:香港電影中的歌舞片」(沈冬教授)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7-05-23
  • RulingDigital

載歌載舞:香港電影中的歌舞片:沈冬教授演講側記

紀錄:徐大易(臺大人類系碩士)
日期:2017年5月23日
 
       這場演講主要聚焦在香港1950和1960年代的流行歌曲及歌舞片發展,探討它與上海和台灣流行音樂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歷史淵源。具體來說,沈冬教授指出原本以上海為中心的華語流行歌曲市場和唱片業隨著1949年的政治變遷而逐漸轉移至香港發展,因此戰後早期的許多香港流行歌曲皆是改編自上海的熱門時代曲。而這些歷經了各大大小小戰亂的流行樂曲在香港重新整理、改編和發行之後,不僅「喚醒、凝聚和移植了」老上海的回憶,而且在唱片公司有意識的塑造之下,逐漸奠立了它們作為「經典」的流行文化地位。在此,沈教授認為當時的唱片技術從單面只能播放三分多鐘的78轉唱片,發展為全長可達四十多分鐘的33又1/3轉的長行唱片(long play),使得老歌得以用更便利和成熟的方式重新被發行和問世,進而間接促成了流行歌曲形式的標準化。
 
       儘管如此,由於當時樂曲創作的人才仍相當有限,因此「西曲中唱」和「中曲西唱」便成為一種風潮,例如1953年發行的英語歌曲Seven Lonely Days便被改編為後來膾炙人口的華語樂曲〈給我一個吻〉;而1940年由姚莉原唱的上海歌曲〈玫瑰玫瑰玫瑰我愛你〉
則是在1951年改編為單曲Rose, Rose, I Love You之後,成功打入美國流行音樂的告示牌排行榜。在此,沈冬認為當時中西樂曲的相互翻唱一方面反映出作曲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卻也體現出國際化的香港音樂市場對於外語歌的特別偏好,以及香港唱片業積極開拓外國市場的企圖。進一步來說,除了進軍西方音樂市場之外,香港流行歌曲和歌舞片也與當時的南洋歌謠和台灣歌曲相互影響,而後者更是在1960和70年代的香港影視界吹起了「台灣風」的音樂潮流,例如當時由姚蘇蓉演唱的〈今夜不回家〉便成為風靡香江的熱門歌曲。除此之外,戰後第一部以台灣為背景、由兩岸密切合作拍攝的原住民電影〈花蓮港〉(1947)則是採集了許多台灣歌謠和原住民歌舞於其中,反映出當時的電影音樂和歌舞片時常對於現成音樂的挪用(appropriation)。
 
        總結來說,沈冬教授從香港流行樂曲的歷史發展,指出此一時期的唱片業如何透過唱片技術的提升和流行歌曲的標準化去重新建構上海老歌的經典地位,並同時藉由中曲西唱、西曲中唱,以及南洋音樂和「台灣風」的引進,進一步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開創出與原曲不同的新局;而此時期盛行的歌舞片也往往是以這些流行樂曲的拼貼作為其吸引觀眾的主要賣點,而較不著重於劇情的合理性和電影本身的藝術性。
 
演講影片線上看 : 
 

課堂照片



沈冬教授課堂演講                                          課堂演講狀況                                                 現場聽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