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2(二)「亞洲的建築文化—現代化、全球化和人文關懷」(李歐梵教授)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7-05-02
  • RulingDigital

亞洲的建築文化現代化、全球化和人文關懷:李歐梵教授演講側記


紀錄:徐大易(臺大人類系碩士)
日期:2017年5月2日
 
       李歐梵教授近年對於亞洲建築文化的興趣主要起因於2004年遷居香港之後,市區壅擠的居住空間和交通使他開始關注於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外在建築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全球化」對於建築空間的形構。在此,李教授指出全球化現象一方面使得人類的經驗範圍得以擴大,一方面也使得世界變得渺小無比,因為全球資訊和知識皆可收納於虛擬的空間內,例如手機和電腦,而晚近建築界所發生的各種劇烈變化反映出的正是這樣的趨勢。
 
       然而,在探討全球化時代下的亞洲建築之前,李教授首先指出「建築學」作為一門學問的出現,其實是深受20世紀歐洲現代主義的影響。在這樣的思潮下,建築開始被認為是可以引領時代的風潮,因為它以實際的方式來想像未來的世界,而此時「建築」也成為獨立物體的存在、一種藝術的形式,而非只是為了居住而建造。此外,全球在經歷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城市的重建和復興也促使建築設計成為上一世紀重要的文化現象。
 
 
  到了20世紀末之後的新全球化時代,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亞洲經濟的崛起,以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作為建築發展主體的趨勢促成了「超級現代主義」(supermodernism)在建築學界的興起。具體而論,超級現代主義融合了現代主義將建築視為是藝術品的觀點,以及後現代主義對於建築設計的「戲耍」態度,但是卻同時超越了兩者的侷限,而這些建築所展現的獨特性往往賦予了它所在城市特殊的意義,例如上海的經貿大廈和台北101等高聳的摩天大樓。儘管如此,李教授認為此類型的建築往往忽略周遭環境和居民的需求,甚至出現以強制的方式迫使居民搬遷的現象,並且時常未兼顧到建築本身的永續性。
 
       由此出發,李教授接著便以當代的數位知名建築師為例,去探討亞洲建築界如何面對和回應此一全球化下的超級現代主義浪潮:第一位是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在此,李教授指出他的建築作品「住吉長屋」繼承了早期現代主義的簡約風格,以清楚的線條和暗淡的光線來為住客提供一個安寧的環境,而這樣的設計正反映出他強調居住生活和在地歷史記憶的建築理念;另一位則是曾經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李教授指出王澍所設計的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象山分校,以保存周遭山林環境和打造人工湖的方式,展現了中國傳統房屋內向式、依山傍水的建築特色。最後,他以過去設計新北淡江大橋和廣州歌劇院的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Zaha Hadid為例,指出她波浪式的招牌建築特色,結合了西方現代主義的學院訓練和阿拉伯文的書寫範式,奠定了她融會東西文化的獨特風格。總結來說,李歐梵教授從全球化現象的宏觀脈絡出發,點出了亞洲的建築師如何基於其各自的人文關懷來回應超級現代主義的世界趨勢,進而展現出亞洲建築在當代的豐富多樣性。

演講影片線上看 : 
 

課堂照片




  李歐梵教授課堂演講                            課堂演講狀況                                        課堂同學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