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二)「從《趙氏孤兒》看亞洲戲劇的文化翻譯」(吳秀卿教授)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7-04-25
  • RulingDigital
 從《趙氏孤兒》看亞洲戲劇的文化翻譯:吳秀卿教授演講側記
 
紀錄:徐大易(臺大人類系碩士)
日期:2017年4月25日
 
       儘管《趙氏孤兒》為元朝雜劇裡最膾炙人口的戲曲之一,並且在當代還有許多電影和連續劇等不同形式的改編作品,然而這部戲曲背後的歷史源流、不同版本的表現手法,以及它流傳到西方和亞洲各國的文化演變,卻是一般大眾較少接觸到的學術課題。而這些正是研究中國傳統戲曲、並且曾經擔任韓國版《趙氏孤兒》之文學顧問的吳秀卿教授在本次演講中所聚焦的主題。
 
       在演講的開頭,吳教授便從《左傳》和《史記》等早期歷史文獻的介紹中,點出趙孤的悲劇故事是如何反映出春秋時期充滿政治紛亂的時代氛圍,並且在宋元時期的戲曲化過程中,由於它寄託了宋朝漢族遺民對於復興趙室的心情,而逐漸成為當時廣為流行的戲曲故事。然而,吳秀卿指出,其在元代的刊本並沒有真正描述趙孤報仇的場面,一直到明代《元曲選》裡的新版中才加入復仇的情節,並且在戲劇結構上從四折增加為五折。
 
       到了18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將趙氏孤兒改編後在歐洲演出,在當時深受歐洲觀眾喜愛。對此,吳秀卿教授指出
歐洲在18世紀的政治失序,使得伏爾泰開始對儒家思想所提倡之自發的道德心及它維繫社會的作用感到興趣,而這正是他改編該劇的動機之一。另一方面,由於《趙氏孤兒》劇中奸臣屠案賈意圖剷除趙武而殺害國內所有嬰孩的情節,類似於希律王為殺死幼年耶穌而犯下的殺嬰罪行,因此被認為與基督教思想有所共鳴而被當時西方的傳教士廣為流傳。
 
       在介紹了趙劇的歷史源流及其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後,吳秀卿教授便以她參與韓國國立劇團製作的《趙氏孤兒:復仇的種子》之實際經驗為本,講述趙劇流傳到韓國後的文化面貌。在故事的改編和創作上,這齣21世紀的新劇在主題、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上皆盡量忠於元雜劇原作,並且著重於呈現「忠義」的精神如何在古代作為「繼承家族血脈、維持國家秩序的重要綱常」。然而另一方面,由於趙武以滅族的方式來達到復仇的目的難以被現代韓國社會所認同和接受,因此該劇對於其中血腥報仇的情節持反對的立場,而是著重在讓故事反映出「東方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類普遍的情義思想」。在表現手法上,韓版趙氏孤兒則是不以西方的悲劇形式作為其預設框架,而是以回想和說故事的方式來再現趙劇所承載的特殊歷史記憶,並且融入了東方空舞台的美學以及韓國諷刺、詼諧的獨特戲劇風格。
 
       最後,吳教授便在課堂上撥放了一段該劇的精華片段,讓現場觀眾親自體會這齣改編後的新劇如何一方面體現出中國與朝鮮文化之間悠遠的歷史連繫,一方面又展現出它跨越時空、在當代深受中韓兩國青年觀眾喜愛的特殊魅力。

演講影片線上看 : 


活動照片 : 


梅家玲教授開場                                                                     吳秀卿教授課堂演講


 











現場同學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