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二)「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一個原住民的觀點」(孫大川教授)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7-03-21
  • RulingDigital
 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一個原住民的觀點
 
紀錄:徐大易(臺大人類系碩士)
日期:2017年3月21日

       孫大川教授在開頭就指出他的演講名稱「台灣給世界的禮物」,其實是源自於美國生物地理學家Jared Diamond在2000年發表的同名文章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在文中,Diamond指出台灣原住民不僅極有可能是南島民族向世界其他地區擴散的起源地,並且仍傳承和保存了南島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形式,而這些正是台灣帶給世界的珍貴資產。
 
       然而,對於台灣現生的原住民族來說,其自身的文化在歷史上卻並未被看作是「禮物」,反而一直是不斷被否定和貶抑的累贅。具體來說,政府在過去便主要是以「社會議題」的視角出發,將原住民族看作是需要各種補償性措施來加以扶持的少數群體,而非真正將他們視為是具有獨特語言、價值和文化風俗的「民族」。因此,處於弱勢位置的原住民文化是不是真的能夠成為「禮物」?這正是孫大川教授希望台灣社會能夠深刻反思的課題。反過來說,在國際社會中同樣也是不斷被否定且居於弱勢的台灣,是否真的有可以向世界展示的禮物?這是「台灣帶給世界的禮物」之講題的第二層次意涵。
       
      由此出發,孫大川教授接著便從四個相互扣連的主題來探討台灣可以帶給世界的「四個禮物」:首先,台灣特殊的歷史發展,不僅使其免於中國近代史上的多次政治性災難,而且還主動創建了一個尊重多元族裔和文化的民主社會,成為中國歷史5000年來第一個實現主權在民的地方,而這正是台灣帶給華人社會、以致於全世界的第一份禮物。其次,孫教授認為原住民族與大自然「合節拍」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可作為全世界當前在面對環境危機時的借鏡。具體來說,達悟族人在獵捕飛魚的過程中不僅伴隨著許多的儀式禁忌,而且還限制出海捕撈的季節,充分反映出原住民尊重自然、甚至將自己視為是自然之一部份的文化態度,而這也反映在台灣環境運動是以蘭嶼的反核廢料抗爭作為其濫觴。這是台灣帶給世界的第二份禮物。
 
       台灣帶給世界的第三份禮物則是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在此,孫教授指出不同的語言不僅有其殊異的腔調,而且還傳承了獨特的文化和美感,因此族語也被原住民稱為是「留在舌尖的祖靈」。而這樣的想法正是孫教授早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積極鼓吹原住民書寫的初衷,而「原住民文學」也在當代逐漸成為了一個成熟發展且受人注目的領域。最後,孫大川教授認為台灣悠久的南島文化傳統,以及台灣向世界敞開的海島經驗,有助於促成一個「鬆散卻有效的團結」,讓各個地方的生命力得以充分展現。總結來說,孫教授認為「民主中國的標竿」、「捍衛第一自然」、「禮樂精神」(文化多樣性)和「海洋的敞開性」正是台灣帶給世界的四份珍貴禮物。

演講影片線上看 : 
 

活動照片 : 


 
(梅家玲教授開場)         (孫大川教授演講)            (課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