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7 (五)「文字與影像的可能性:《劉以鬯:1918》與《也斯:東西》的電影實驗」(黃勁輝導演)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6-05-27
  • RulingDigital
 記黃勁輝「文字與影像的可能性:《劉以鬯:1918》與《也斯:東西》的電影實驗」

紀錄者:張斯翔
日期:2016527
 
       香港在很多時候給人的印象大多屬於紙醉金迷的高度資本主義社會,但我們仍常看見各領域中總有不計利益,只想為香港留下些什麼的人。黃勁輝導演在這個以票房為重點的電影產業中,執著地提出一個「文學紀錄片」概念,正是想要用聲光效果,留下曾經執著書寫香港的文學家們的身影及作品。
 
       亞洲電影產業,尤其是香港電影產業常被形容為往昔輝光早已不在。當商業大片都有賣不動的趨勢時,黃導演想要募資拍攝文學紀錄片,根本就是難上加難。但也許解決了資金問題後,如何拍攝才是最大的難題。就一般的認知上,文學紀錄片或許就是把作者找來,坐在一起進行訪問,問題不脫就是寫作背景、作品受和影響、與表現內容等等,或許中間再加上幾個同代作者、朋友的訪問片段。但這樣的紀錄片,意義在哪裡呢?又或是說,這樣的紀錄片,除了拿來當大學裡
的文學教材外,其他觀眾又在哪裡呢?
 
       黃導演想得並不簡單,他試圖排出作家筆下的香港,他必須要自己建構出各種歷史畫面,讓作者在文學與影影像的蒙太奇中穿梭。同時間他發現臺灣的紀錄片導演們也在做同樣的事,而這正是在21世紀,為文學做點什麼事的時候。
 
       拍攝過程的分享中,黃導演提起的一件事其實是很有趣的。為了拍攝劉以鬯的紀錄片,他必須找到數十年前的香港公車。這種公車早就已經停駛,並且廢棄在公車公司的停車場內。當黃導演試圖聯繫公車公司時,對方很明確地表示了各種不耐且覺得麻煩。但直到黃導演努力不懈地打了多次電話後,無意間提起這其實是為了劉以鬯紀錄片而借,對方職員突然來了精神。「真的嗎?你早說嘛!我很喜歡劉以鬯的作品,我會盡力幫你和我們主管溝通!」而後聽說該主管也是劉迷,聽了馬上答應,還將破舊的公車重新上色,恢復成當年全盛期的樣子。黃導演笑笑的說,這可能就是文學的力量。而在座的同學們,也感受到了,閱讀文學作品也許是最私密的個人經驗,但這些個人經驗,將會在某一天,在一個最不經意的時候,突然連結成一張極大的經驗共同體,然後得到一種同情共感的感動。這也許就是這場講座最有意思的一個例子,更是最有意義的啟發。

演講影片線上看:
 


活動照片:


(梅家玲教授開場)                        (課堂演講)                                     (課堂演講)


(課堂演講)                                     (梅家玲教授總結)                          (黃勁輝導演與梅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