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6 (五)「民間與文化的互涉:『從韓流看韓國的社會與文化』」(何撒娜教授)演講側記&影片--(點選後頁面請下拉)

  • 2016-05-06
  • RulingDigital
 民間與文化的互涉:記何撒娜「從韓流看韓國的社會與文化」

紀錄:張斯翔
日期:2016年5月6日
 
       何教授在講座開始就以分享她自己的韓國經驗入手,試圖告訴同學,韓國很多事物、文化及想法,都有明顯的「內外之別」。到了韓國之後,是否能用道地的韓語進行溝通,或者在思考問題時,與韓國人是否有本質上的差異等,都是影響長期居留韓國經驗的重要因素。從這裡出發,何教授嘗試拋出一個問題:很多人都覺得國際性的韓流是由韓國扶持經營的結果,但果真如此嗎?何教授用了幾個例子告訴在場的同學們,和很多政府一樣,韓國政府並不是一開始就加入到推動的行列中,而是由民間及企業率先發動,而勢頭愈見明朗後,政府再加入。而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反思的問題是,當大部分人都在資源不足的困境中等著政府的援手時,或許應該更期待企業、民間個人的投資,並且在起步的成就中再期待政府的加入。
 
       除了資源問題,何教授在內外之別上,也給了同學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韓流所表現在外的,和在國內的面向有很大的區別。以韓劇為例,在拍攝之初,從編劇情節到拍攝手法,甚至是演員選角都早已有了其銷售考量,從收視率來看,在韓國以外最火紅的劇集,在韓國國內都不是收視排行上的榜首。反過來說,韓國國民喜愛的國民劇集,恐怕在國際市場上也不會有太好的收視率。
 
       那這些國內劇集又肩負了什麼任務呢?何教授提出幾個有趣的例子,第一是國際上一般認知裡的韓國國民食物:泡菜。泡菜成為韓國飲食文化的當然代表的歷史,其實並不如一般想像那麼久遠。雖然泡菜的確是韓國人常食用的食物之一,但其種類及搭配有成千上萬種,紅色的辣白菜也只是其中的一種。可是韓國在20世紀末以來,通過各種途徑建構起韓國的整體形象,而泡菜的代表性,更是由投票、爭議,甚至最後是用各種宣傳管道「製造」出來的。在這裡何教授讓同學們看到,整個國家機器如何與民間夥同,製造出一個文化現象,甚至成為了一種普遍認知的意識形態。
 
       而電影及電視劇更是民間介入到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管道。韓國迄今為止已在國內熱播過幾個深入探討社會議題的連續劇及電影作品,並在熱播後成功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從而正視這個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而立下的法令,也趣味地以電影片名或主人公姓名來命名。如果我們好奇韓國在短短的二十年內,異軍突起,讓其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等成為國際新寵兒,我們也許需要更深入去看韓國內部各種民間所推動的社會文化及運動,以此作為參照,找出臺灣文化的未來出路。


 演講影片線上看:
 



活動照片:


  (梅家玲教授開場)                   (課堂演講)                                      (課堂演講)

(學生提問)                            (學生提問)                                    (何撒娜教授回答同學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