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3(四)「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沈冬(台灣大學音樂所教授)

  • 2019-05-23
  • RulingDigital
紀錄:黃國華(臺大人中文系碩士生)
日期:2019年5月23日

 
       自本課程開設以來,台大音樂所教授沈冬老師,為本課同學們帶來多次關於1950、6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和歌舞片的演講(如2015年的「乘著歌聲的翅膀——由〈綠島小夜曲〉看流行歌曲的亞太流行」以及2017年「載歌載舞:香港電影中的歌舞片」)。本週,沈冬老師再度帶領同學認識和討論這段冷戰時期的港台流行文化,並把焦點放在曾經風靡東亞和東南亞華人世界的黃梅調電影。
 
       沈冬教授首先替同學鋪墊關於黃梅調的基本知識。黃梅調電影源自湖北安徽的地方戲曲——黃梅戲,因1950年代中國大陸的黃梅戲電影被引介香港,看中黃梅戲通俗性和傳播力的香港導演李翰祥,開始展開一系列黃梅調電影拍攝,將傳統戲曲的黃梅戲予以現代化。黃梅戲可謂是1949年以後,唯一對港台造成巨大影響的大陸戲曲(京劇和崑曲早在清代就已出現在台灣)。從黃梅戲到黃梅調電影,兩大不同點,一為語言多以國語呈現,無形中推動台灣的國語運動;二為唱腔和身段也不如原本戲曲般講究,卻更為平易近人,擴大觀眾範圍。
 
       當中,由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年),締造黃梅調電影的巔峰,其音樂形式,更成為後來黃梅調電影模仿學習的典範。沈冬老師花一定時間篇幅,透過不少一手資料讓同學們感受這部電影在當時所造成的轟動,見證黃梅調電影如何成為上一輩人難以抹除的時代記憶。例如:(1)該電影僅在台北一地就連映62天,票房打破當時的影史記錄;(2)演員所到之處必會造成萬人空巷,讓台北一夕變成狂人之城;(3)更有學者或論者,針對這空前絕後的文化現象,進行一番筆戰。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成功,幕後功臣之一是配樂師周藍萍。原是湖南湘鄉人的周藍萍,1949年雖國民政府遷台,1960年代再至香港邵氏公司從事多部電影的音樂工作。多地離散的經驗,使得周藍萍遷台後的作曲,有兩種方向。一是台灣想像,代表歌曲是《綠島小夜曲》和《高山青》;二是大陸情結,代表歌曲是《家在山那邊》。他的一大音樂成就,是將黃梅戲真正過渡到時代曲。周藍萍在其黃梅調電影音樂裡,雜用流行歌曲、現代國樂、傳統音樂和藝術歌曲。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出現京劇的「哭頭」(京劇哭泣的唱腔),《花木蘭》出現京劇名作《貴妃醉酒》的旋律,音樂編制加入西方的管弦樂,演員們也都是以一般唱嗓模擬黃梅戲唱腔,音色與傳統戲曲大為不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拼貼風」,有一重要原因是電影製作的時間有限,周藍萍必須調用來自四面八方大量的音樂素材。這裡足見周藍萍音樂知識的廣博和作曲的應變能力,讓黃梅調比起過去較為簡約的黃梅戲,更為豐富和活潑,成為冷戰時期華人世界共享的流行文化。
 
       最後,沈冬老師一再強調我們必須記住「周藍萍」和「黃梅調」這兩個重要名詞,因周藍萍在華人流行音樂史有著太多個人創舉。他是戰後台灣第一位創作國語流行歌曲,並以流行歌曲敘寫台灣的作曲家。他奠定了黃梅調這一新類型流行歌曲的範式,讓傳統音樂現代化。更有意思的是,他不間斷地在黃梅調電影填滿音樂,為觀眾創造出一直飄浮在音樂之海的特殊審美經驗。
 

活動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