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之謎:從後五一三寫起——身體、政治、性和死亡」講座側記

  • 2023-12-07
  • 網站管理員
      由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文學院「新世紀臺灣人文學研究記畫」聯合主辦的「馬華文學與文化論壇」於2023年11月9日邀請了馬華作家賀淑芳到臺大新生大樓503室主講。賀淑芳分享她的最新長篇小說《蛻》,演講主題為:「過去之謎:從後五一三寫起——身體、政治、性和死亡」。講座中,賀淑芳向聽眾們強調了關鍵詞:「身體」、「政治」與「死亡」,讓大家更能聚焦小說中的核心議題,並再導入書寫「虛構」與「紀實」之間的聯繫。賀淑芳也通過分享《蛻》的書寫情況,談論過往在處理口述歷史與田野素材的經驗與心得。

     《蛻》講述1969年在馬來西亞所發生的真實歷史「五一三事件」。賀淑芳試圖用文字填補歷史縫隙,並一步一步地攤開民族創傷:「記憶還有的時候,你不被允許討論;那等到你稍微有勇氣可以去進行討論時,很多記憶已經遺忘——所以這樣的書寫,是無可避免的。」馬來西亞的「五一三」是國族/民族集體的痛,也是一段被噤聲塵封的記憶。當一個事件至今仍是國家禁忌,檔案不允許公開,能見光的資料更是稀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賀淑芳進行田調與採訪時面對了許多困難。罹難家屬所提供的口述資料也很有限,甚至部分家屬也會迴避並不再提起。賀淑芳認為口述資料也無法完整再現歷史:「記憶很多時候也會是斷裂的,這會造成故事的『空白』。」在面對這樣的「空白」,作家不能強硬填補,面對素材的不充足也難以構成「紀實」小說。為此,賀淑芳只能選擇讓小說從另一個視角出發,並選擇不去強硬填補缺失的記憶。畢竟對於一些素材上不清楚、或斷裂的地方,她得尊重那個「空白」。

      賀淑芳通敘事轉化來處理歷史素材,並讓小說「不只是」停留在歷史現場,她認為小說能以「虛構」進入,突破層層防線、將邊界破壞,讓那些不能訴說的蔓延至紙上——就為達到自身對於「敘述」理念的構想。她強調,寫作的人要去思考「再現」的意義,並非只是把歷史再講一遍。賀淑芳舉出了法國作家阿蘭·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談及有關小說現實寫作與空間構成的思考:「作家應該創造一個世界,從『烏有』出發,從塵埃出發。」賀淑芳進一步說明,藝術必須再創造意義,並讓作家有「干預」的空間發揮。她認為1969年之後的馬來西亞社會已進入一個新的秩序、一個經濟上的新調整,若按照這個歷史進展將故事重新講一遍,實際上對「小說」本身而言並沒有什麼重要的意義。賀淑芳說,小說是要進入到那個真正混沌、漆黑之地。漆黑也不一定是壞事,它只不過是還未被照亮。寫作,就是成為那盞照亮的明燈,讓讀者能通過作品看見更深層、更隱晦的部分。作者要有書寫的意識與其必要性,並思考藝術的意圖到底是為了什麼。

      講座的最後,賀淑芳以一個原住民神話作為結尾——人死了之後,眼珠會轉回到頭顱死去的窟窿裡,它不再往外望,而是往內窺探。賀淑芳認為小說的書寫,應寫自己最熟悉、體驗最多的那個面向,並進行最深刻的反思和反省,方能表達出最好的視角。賀淑芳從《蛻》中提供讀者「內在關照」的視角,挖掘苦難,並從緘默的創傷裡重生。


(李婷欣紀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