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成立於2012年1月,其以「破殼育成」爲經營理念,以「黑盒子劇場」爲基地,從群聚式藝術展演之中媒合研發原創作品,提供跨界人才媒合平台,規劃培訓課程及建教合作,建置表演藝術數位行銷平台i-Stage@Taiwan,到結合地方資源推動作品移地演出,乃至建立表演藝術演出影音記錄與媒體錄影轉播機制,擴大閱聽人口等,作為發展表演藝術多元綜效的展演空間經營策略。未來每年將固定推出「新秀藝術祭」(春季)、「劇場技術夏令營」(夏季)、「破殼藝術節」(秋季),並不定期舉辦各種表演藝術的相關活動。
除藝文展演活動之外,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亦推出了內容豐富的數位出版品。《表演臺灣彙編:劇本,設計,技術,1943~》是一個以「臺灣現代戲劇曁表演影音資料庫」(eti-tw.com)典藏爲基礎的雲端出版計劃,在電子閱讀的新時代,全面捕捉劇場這個古老表演媒介的立體風姿,除了收納文字書寫,更提供影音資訊的同步閱讀。本叢書分爲「戲劇劇本館」、「戲曲劇本館」、「表演書寫館」、「設計館」與「技術館」,分別從表演文本、設計、技術三個面向,展現表演藝術在臺灣七十餘年的創作軌跡,彌補過去缺乏書寫紀錄與發行不足的遺憾。不論是戲劇、戲曲、偶戲、音樂劇、肢體劇場或舞蹈等各類表演藝術作品,都可藉由這一叢書的出版而打開一扇閱讀、賞析的窗口。
「戲劇劇本館」、「戲曲劇本館」和「表演書寫館」歸屬於表演文本面向,這三個館別用以架構臺灣近七十年的表演文本內容。但這樣的分類方式難以容納臺灣表演藝術創作者多元紛異的創作形式。臺灣的創作者們以勇於突破既有框架見長,經常融合多種不同表現元素來創造獨特的作品。為了展現這個特色,叢書編輯群遂決意放棄傳統的編輯概念,不由編輯台對作品逕行分類,而是讓創作者依據其作品的原始發想,自行決定作品歸屬的館別。如此,讀者可能會在「戲曲劇本館」裡,讀到採用戲曲元素卻又更像現代戲劇的作品,或是在「戲劇劇本館」裡發現反其道而行的其他跨界創作。又因為戲劇或戲曲也還不足以歸納其他既不採取文本書寫,甚至沒有任何對白的表演文本,編輯群便又規劃了「表演書寫館」,邀請創作者(如導演或編舞)根據已經完成的舞臺實踐,進行專題書寫以典藏過去難以被流傳的精彩表演。
一、選錄雙軌──公開展演與影音記錄
《表演臺灣彙編:劇本,設計,技術,1943~ 》最重要的選錄標準是:被選錄者必須是已經公開演出過的作品。以臺灣的表演藝術生態而言,一個作品能夠搬上舞臺,必然已經取得一定的社會資源,這些資源的取得,可以視為是對該作品與其創作者和製作團隊的肯定與選擇。
除了少數幾部無法取得任何演出影音記錄的早期經典之作,編輯群另以是否能取得作品演出影音片段的授權,爲收入本叢書的另一考量標準。影音與書寫既然是這部雲端叢書的關鍵字,編輯群期待這樣的編輯概念,能較為據實地反映臺灣舞臺的繽紛風景,更能啓動劇場的綜效機制。
在以上兩項標準之外,編輯群儘量兼顧資深與年輕工作者的新創與經典作品,希望獲得更多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認同,提醒他們在製作演出之餘,留意表演藝術作品如何以其他形式再生產,爲日後的產業化奠定紮實基礎。
二、館別介紹
(一)戲劇劇本館-一個劇本,一個故事。一段故事,一個生命。
戲劇劇本館集結當代臺灣優秀戲劇劇本作品,重新編輯整理,邀請專家學者撰寫導讀序文重新出版,為戲劇劇本推展雲端視界,創造更廣闊的出版空間。
(二)戲曲劇本館-唱詞詩文新藝境,譜寫戲曲新風貌。
中國傳統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各種元素綜合而成的雋永藝術。戲曲劇本館提供了一個現代的平台,保存整理新編戲曲文本,讓傳統戲曲也能走上時代尖端,觸及廣大民眾。
(三)設計館-在真實世界與表演舞臺之間,創造設計。
在有限的舞臺之中,完成無限的劇場夢想。設計館編收舞臺設計、燈光設計等劇場設計面向的創作書寫,藉由設計師的邏輯語彙,更加了解表演藝術背後的設計概念及創作,看出魔鬼的細節。
(四)技術館-專業技術,是創作表演藝術的大事。
沒有辦法想像,如果劇場裡少了黑衣人,那麼舞臺要怎麼成型?燈光要怎麼照亮?演員是否穿著國王的新衣?表演臺灣彙編為推廣專業技術劇場學術研究及知識傳承,特別規劃【技術館】為臺灣的技術劇場提供數位出版平台,建構技術劇場知識寶庫。
(五)表演書寫館-創作是當下,釋義是創作的後續延伸。
當代的表演形式益發多元,許多表演藝術內容超越、顛覆文本傳統。為了這難以歸納卻創意豐富的作品,我們特闢【表演書寫館】,邀請創作者或評論家以專書典藏難以重現的精彩演出。
三、出版品介紹
2013年底至2014年6月共計發行十部劇本電子書。
「戲劇劇本館」共有七部作品,包括1943年東京劇壇首位臺灣人劇作家林摶秋的作品選集,《醫德》與《高砂館》;劇作家詹傑榮獲2011年臺灣文學劇本獎金典獎作品《逆旅》,以一本謝雪紅傳記揭開臺灣女性家族史;小劇場天后徐堰鈴2004年首部編導作品《踏青去》,則以滑稽逗趣的女同志觀點重寫梁山伯與祝英台,2013年第二部編導作品《塵埃》則運用六個各自獨立的故事串連起人對於生命本質的探索;創作社編導周慧玲的《少年金釵男孟母》,改編自清代李漁的小說,妙筆重寫臺灣酷兒族譜;臺灣編導演全才的劇場創作者李易修以神話發想寫就《大神魃》,敘述旱災女神於末日悠悠甦醒,面對生靈死絕的世界異境;無獨有偶劇團在創團十五週年推出經典劇本選,收錄《降靈會》和《最美的時刻》,讓你看見當代偶戲的無限可能。「戲曲劇本館」共二部作品,《亂紅》以崑曲與歌仔戲的雙聲合唱,道出家國覆滅的憾事前塵;《三顆頭》則是改編自千年前《搜神記》的當代新編戲曲。「設計館」則首先推出《江佶洋燈光設計作品集》,以文字敘述、照片、動態影像三種視角帶領您感受燈光設計的奧妙。
2014年下半年將陸續推出其它精彩作品,敬請密切期待!
目前已出版之書籍如下所列:
(一)林摶秋劇作選:《醫德》、《高砂館》(1943)

作者:林摶秋
館別:戲劇劇本館
語言:中英日文導言、中日文劇本
附錄:導演手記
在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四〇年代,林摶秋是東京劇壇首位臺灣人劇作家,一生跨足戲劇、電影、實業界。戰火熾熱的一九四三年,返回臺灣不久的林摶秋和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於臺北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被喻為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本書收錄林摶秋代表劇作《醫德》與《高砂館》,以中日文版本同步刊載,並由石婉舜教授專文導讀,再現歷時一甲子後,依然餘韻不絕的劇作風華。
(二)《踏青去》(2004)

作者:徐堰鈴
館別:戲劇劇本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文劇本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
2004年第三屆女節入選節目。以「梁祝故事」、「費洛蒙現象」、「隱形人」、「演員扮演」內容的剪裁穿插,剖析性別議題及女同志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出櫃前的壓抑、為愛昏頭的瘋狂……。本劇是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對外公開的第一齣自編自導戲劇,以滑稽逗趣的氛圍暗示:「趣味」是愛情中不可缺少的活力與生機。劇作家徐堰鈴曾獲台新藝術獎評審特別獎。本次出版特邀台北藝穗節策展人藍貝芝專文導讀。
(三)《大神魃》(2008)

作者:李易修
館別:戲劇劇本館
語言:中英法文導言、中英法文劇本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延伸閱讀
當中國上古神話《山海經》遇上風格古樸的南管音樂,會激盪出何種火花?臺灣編導演全才的劇場創作者李易修,以雌雄莫辨的神話人物「天女魃」為發想,寫就劇作《大神魃》,讓這位遭遺棄在人間的旱災女神,於千萬年之後的末日,悠悠甦醒,面對生靈死絕的世界異境,重新獲得發聲空間。2008年由李易修親自執導,結合原創音樂與水墨動畫,實驗性十足地,以閩南話、客家話、蘇州話、廣東話等四種富有古代漢語基因成分的方言為材料,重塑女神表達言語,甫於國家實驗劇場推出,便驚豔無數觀眾,隔年更代表台灣參加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此次收錄兩個演出版劇本,並提供中英、中法對照,重現《大神魃》絕倫魅力。
(四)《少年金釵男孟母》(2009)
(六)《無獨有偶經典劇本選—降靈會、最美的時刻》(2009-12)
作者:周伶芝、魏雋展

作者:周慧玲
館別:戲劇劇本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英文劇本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工尺譜及音樂
在民國元年「南風」盛行的閩中及守舊封閉的五O年臺灣,醞釀著一場倒鳳顛鸞,挑戰世俗倫常的同志戀曲。「男情男意」的真切相許,超越血緣與性別的天倫親情要如何扭轉「生不逢時」的命運?改編自李漁《無聲戲》之六〈男孟母教合三遷〉,本劇作將三百五十年前的男同志故事融入女同志及異性戀的質調,綻放異想不到的火花,獲《聯合報》評選爲「2009年十大錯過可惜」戲劇。本次出版2010年加演修訂本,中英文並行,並特邀王璦玲教授專文導讀。
(五)《逆旅》一個關於謝雪紅的單人旅行(2011)

作者:詹傑
館別:戲劇劇本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文劇本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配樂選粹、設計手稿
一本陳舊且寫滿批註的《謝雪紅傳》,一位尋找母親的落寞女演員,一位在醫院拍攝生死面容的攝影師,他們偶然相遇,逐步揭開為時間所湮沒的家族秘密,貼近一個女人無可言說的失落與渴慕…新生代劇作家詹傑,勇奪2011年台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力作,翻轉備受爭議的女革命家謝雪紅一生,展露溫柔細膩的女性視角,由創作社兩度搬演皆造成轟動熱潮。本次出版2012年首演修訂版,並由周慧玲教授專文導讀。
(六)《無獨有偶經典劇本選—降靈會、最美的時刻》(2009-12)

館別:戲劇劇本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文劇本
附錄:導演詮釋、劇照、演出片段、幕後製作花絮、延伸閱讀
創立於1999年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十餘年來以其獨特偶戲美學,悠遊在兒童與成人觀眾間,引領無數風潮。此次推出經典劇本選,收錄2012年臺灣國際藝術節製作《降靈會》,由編劇周伶芝與導演鄭嘉音攜手合作,以已故作家三毛為靈感發想,結合偶戲與多媒體實驗,探究生死和創作兩者間的繁複思辨;另一個劇本則是入選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的獨角戲《最美的時刻》,由活躍的劇場演員魏雋展改編自Michael Cornelius同名小說,於瘋狂、荒謬、娛樂指數百分百的黑色喜劇中,傾訴真實人生的沉重告白。兩個精彩劇本一次收錄,讓你看見當代偶戲的無限可能。
(七)《塵埃》(2013)

作者:徐堰鈴
館別:戲劇劇本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文劇本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
當科技毀滅人性;當生命倫常與科技發展的矛盾加劇⋯⋯我們就像一顆顆漂浮在宇宙中的灰塵,微弱而彷徨,在看不見盡頭的空間無助地掙扎。本劇運用六個各自獨立的故事串連起人對於生命本質的探索。人為何而來?從何而去?看似零碎的對白卻隱含作者對生命的反省。劇中角色誇張的肢體語言凸顯人對於未知的焦慮。當人與人的情誼在高科技建築的世界裡崩潰,我們再也感受不到生命的喜、怒、哀、樂,只剩冷漠與殘酷侵蝕心靈。《塵埃》在茫然與重生的氛圍交錯中,一步步帶領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本次出版特邀知名影視編劇陳世杰專文導讀。
(八)《亂紅》(2012)

作者:二分之一Q劇場
館別:戲曲劇本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文劇本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
以清代孔尚任的經典作品《桃花扇》為藍本,利用鏡中人與侯方域的各說各話,虛實交替,反映亂世之際雅士文人對於國家、名利、愛情的茫然……..。劇作風格揉合歌仔戲與崑劇精髓,賦予名著全新的生命活力本劇受「2012年國際劇場藝術節」之邀製作演出,並榮膺「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評審特別獎」。!本次出版特邀林鶴宜教授專文導讀。
(九)《三顆頭》(2012)

作者:邢本寧
館別:戲曲劇本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英文劇本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
當千年前干寶的《搜神記》,撞上現代小劇場,會搖滾出多少跨界混種新火花。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劇作家邢本寧,穿梭古今,汲取干將莫邪寶劍傳說,以三顆無手無腳無身體的頭顱,徹底顛覆戲曲樣貌,襯著荒謬與幽默底色,重新叩問人在什麼也做不了的狀態下,該如何活著,如何自由。本次出版中英文並行,並特邀戲劇構成顧問劉微明與名作家施如芳專文導讀。
(十)《江佶洋燈光創作作品集》

作者:江佶洋
館別:設計館
語言:中英文導言、中文介紹
附錄:劇照、演出片段
一首首光影疊映的詩作,帶你走進表演藝術的魔幻世界。「燈光」在舞台上不單是劃分明暗區域而已,它更強調光與景物的立體度。運用不同彩度與類型的燈具,甚至能在平面的舞台上營造流動的時空感,劇情張力因燈影層次的刻畫而更顯震撼。江佶洋,曾與羅曼菲、謝杰樺等知名編舞家合作,其設計風格前衛卻不失優雅。憑藉鮮明而獨具特色的美感,不但在臺灣劇場界占有一席之地,更在2007年入圍布拉格國際劇場四年展。本書收錄江佶洋多個精彩作品,以文字敘述、照片、動態影像三種視角帶領您感受燈光設計的奧妙。
四、2014年下半年出版品預告
(一)九月份
【技術館】《黑衣人》(斯建華臺灣劇場技術書寫)
【戲劇劇本館】《無獨有偶親子偶戲》、 《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飛人集社)
【戲曲劇本館】《帝女萬歲劫》(施如芳)
(二)十一月份
【戲劇劇本館】《閹雞》(林摶秋)、《西夏旅館.蝴蝶書》(魏瑛娟)
【表演書寫館】《當代偶戲十五年-無獨有偶作品集1999-2014》、《飛人集社作十週年作品集》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
合作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
*本叢書之出版獲文化部「102-103年推動公有文化創意素材加值應用計畫」補助
(圖文提供:中大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李易修老師)
相關網站: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http://ncublackbox.wordpress.com/
(圖文提供:中大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李易修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