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芒果:馬華當代小說選(2013-2016)》出版

研究資源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第24期
2019-04-24
高嘉謙、林春美主編的《野芒果:馬華當代小說選(2013-2016)》由馬來西亞三三出版社出版。全書共收錄十九篇小說,接續《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1986-1996)》》、《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之後,本書選文範圍落在2013至2016年,傳承的意義不言而喻。並且5月19日(日)下午二至四時,將由李有成與高嘉謙兩位教授,於台北季風帶書店舉辦導讀講座。
 
 
This is an image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在導讀〈青澀與熟成:馬華當代小說選與典律〉中寫道,《野芒果》的選文體現了青澀與熟成的意義。白垚和李永平在晚年交出的《縷雲前書》和《朱鴒書》,皆依託於文學生命。前者以小說形式回顧個人在一九五〇年代中期參與友聯在香港和新馬活動的文學語境,投射了一個港星馬的文學因緣。後者則設置筆下朱鴒回到作者一輩子糾結的婆羅洲,清理故土的裂痕與傷害。那是在中華民國僑教政策下,李永平離散寫作的起點,也是文學理想最後的歸宿。兩位已故作者,一位南來,一位北漂,皆縮影了馬華文學於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的離散特性,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如果熟成,意味著一種回歸文學生命的初心,再一次的光華耀現和追捕。那麼青澀,著眼的並非技術,而是藉小說初探世界內在與外部,一種不夠老練,但躍躍欲試的衝動。其中王筠婷、戴曉珊、翁民迪、吳鑫霖、常易、張栢榗等幾位作者代表著馬華小說新的可能,儘管他們之中有人已出版小說集。有人是七〇後,有的寫作起步晚,有的是八〇、九〇後,寫作年華正好,各自擔負不同的文學夢。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文學觸角伸往一個內向世界的審視,無關疏離,而是貼近一種新時空意義下個人、群體或記憶的存在感。這樣的敘事主軸,不再徘徊社會性或歷史經驗的焦慮,似已指向不同時代經驗下,馬華小說另一種的新面貌,以及敘事意義。而選集內其他的篇章,多屬我們熟悉且在文壇耕耘多年的作者。他們寫作不輟,代表著馬華小說的韌性。
 
        全書共收錄十九篇小說,有八、九字輩的年輕作者,也有筆耕不輟的老作家,選文體現了青澀與熟成的意義。接續在《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1986-1996)》》、《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之後出版,本書選文範圍落在2013至2016年,傳承的意義不言而喻。

林春美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博特拉大學中文專業副教授。著有散文集《給古人寫信》、《過而不往》、論文集《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編有《鍾情11》、《週一與週四的散文課》、 《青春宛在》、《辣味馬華文學:90年代馬華文學爭議性課題選》、《我的文學路》、《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等書。

高嘉謙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漢詩、民國舊體詩詞、馬華文學。研究成果曾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科技部人社中心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補助。著有《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合編)、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台灣熱帶文學」系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台北:麥田,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台北:麥田,2015,與黃錦樹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台北:聯經,2016,與王德威、胡金倫合編)、《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台北:麥田,2017)。


※詳細書訊請參三民網路書店: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1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