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臺灣的聲音:臺灣大學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海德堡大學臺灣合作計畫簡介

計畫報導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第5期
2013-01-09
自2008年8月起,經教育部核定補助,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組織規劃,協助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及德國海德堡大學開設初級臺灣語言課程,並進行相關教學推廣工作。本合作計畫透過三方對臺灣語言教學的編修、文學與文化研究的交流,不僅增進了三校之間合作的情誼,也讓「臺灣學在歐洲」有長足的進展,期待臺灣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而能共同譜奏出臺灣研究的新頁。
 
This is an image
撰稿:馬翊航(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自2008年8月起,經教育部核定補助,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組織規劃,協助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及德國海德堡大學開設初級臺灣語言課程,並進行相關教學推廣工作。參與此一合作計畫的臺灣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以及海德堡大學,分別是臺灣、英國及德國最具代表性的大學,此一跨國的交流合作成果豐碩,不僅深化兩校學生對於臺語課程的興趣,並進一步帶動兩校學生對於臺灣文學與文化相關領域之研究興趣。
 
        本合作計畫內容包括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與海德堡大學的臺語課程計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語課程教材的編修、三校臺語課程教師工作坊、英德學生與教師來臺研習獎學金、海德堡大學「臺灣文學與文化」暑期密集講座。在台語課程方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自2006年起即在臺灣教育部支持下進行臺語教學課程,而負責規劃與編修教材的傅熊教授更專程來台研習,並與臺大臺文所楊秀芳老師共同討論,讓教材更臻完善;海德堡大學則有林君萍、王志宏兩位教師開設台語課程,除了語音、文法等基礎,更加入了文化、歷史相關的內容,創造「語境」讓學生學習,例如讓學員排練布袋戲的演出,或以「泡茶開講」為主題,納入音樂、茶飲、詩歌等情境內涵,深受學員歡迎。

        除了臺語教材的編修、推廣,校際的互動與交流亦十分密切,2009年6月由文學院院長葉國良與臺文所所長梅家玲率臺文所師生赴海德堡大學,進行三校臺語課程教師工作坊,以及「臺灣文學與文化」暑期密集講座,教師工作坊針對對臺語教材編修、臺語教學方法設計等議題做深入討論,而以「臺灣文學與文化之跨文化面向」為主題的密集講座更促使場上不同背景訓練之師生,在全球化之下的臺灣文學視野中彼此激盪討論,密切的交流,更突顯台灣文學在歐洲學界受重視之程度。

        而於計畫執行間,亦有許多英、德雙來臺研習的交流之師生。海德堡大學有李素賢教授、石磊教授(Dr. Wilfried Spaar)來臺,倫敦亞非學院有溫志豪教授、傅熊教授來臺;海德堡大學研究生包括彭艾隆(Penataro Sanchez)、戈磊(Ole Grogro)、柯康妮(Kern Conny)、艾美麗(Emily Mae Graf)、舒奧力(Oliver Schulz),倫敦大學有博士生趙貞恩(Jungeun Jo)、柯美蓮(Megan Copeland)、梁淑雯(Shuk Man Leung)、沈一鳴、韓霈蘭(Pamela Hunt)、戰蓓蓓(Beibei Zhan)等人,研究範圍廣及臺灣語言、文化、文學、戲劇、經濟、社會等各層面,研究成果可謂豐碩。

        本合作計畫透過三方對臺灣語言教學的編修、文學與文化研究的交流,不僅增進了三校之間合作的情誼,也讓「臺灣學在歐洲」有長足的進展,期待臺灣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而能共同譜奏出臺灣研究的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