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違邊緣與中心間:對「次要」的關懷──專訪胡彊鋒教授

學人動態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第63期
2019-10-16
胡疆鋒為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網路文藝、青年亞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等領域,著有專著:《伯明罕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表徵與透視》、《制度的後果:中國現代文論的構型》及《20世紀60年代西方文化運動》;譯著:《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合譯)、《通過儀式抵抗——戰後英國的青年亞文化》(合譯)等。2016年獲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全國優秀文藝評論人才培養專案、2019年主持北京市教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培育專案「網路文藝精品生產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This is an image
 
     談起自身的學思歷程,胡疆鋒教授回憶,大學時就讀喀什師範學院,遠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市,當時在學校中漢族學生是少數。不僅地處偏遠,並且也得以從不同於多數、核心的位置培養思考的方式。早在大學畢業的本科論文,胡教授就以“審美王國裡的靡菲斯特”(即歌德《浮士德》中的惡魔)為研究對象,他感興趣的不是主流的、美的對象,感興趣的反而是反面、次要與醜怪,於是他也開始思考作為邊陲、次要或對立面,其實往往亦具有深刻的意義與作用,在研究的過程中,也讓胡教授埋下對於美學與文藝學的興趣。
       大學畢業後工作數年,歸返到學院後,胡教授對於次要文化的關懷並未轉向,而是從不同角度切入。碩士班於北京就學的契機,也讓胡教授得以近距離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學間穿梭聽課,積累的深厚的學術素養與思維。在碩士論文選題時,最初定的題目原為大眾文化對中學語文教育的影響,企圖將電影、電視、文學乃至廣告皆收攏其中,後因指導教授建議刪節、揀選其中部分,因此胡教授毫不猶豫決定以流行歌曲為題。回顧從小成長經驗,胡教授分享羅大佑、李宗盛、鳳飛飛等歌手的流行歌曲自小耳熟能詳,事實上產生巨大的影響,由此出發,胡教授觀察作為文化與語文現象的流行歌曲,與青少年語文素養的關係,從此邁開了對於青少年文化與流行文化、次文化的研究,並持續至今。

This is an image       到了博士階段,胡教授思考一方面想要繼續探討並不佔據主流地位的美學或文化現象,一方面延續對於青少年文化的研究,因而注意到英國伯明罕學派的次文化理論。回憶約2004年左右的學界,對於伯明罕學派的翻譯、討論與介紹,大多忽略了青少年次文化理論,而多注意在媒體文化、大眾文化、政治文化與政治批評等角度。但是,胡教授追溯伯明罕學派的理論專著一一考索,卻發現雷蒙‧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 )、李察‧霍加特 ( Richard Hoggart)等理論家,都花了大量的精神與篇幅關注在青少年次文化,包含當時美國的爵士樂、搖滾,好萊塢的電影等等如何影響到英國青年,尤其是工人階層青少年。例如霍加特《識字的用途》中,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即為英國傳統工人階級青年,如何受到美國大眾文化影響而成為傀儡。僅管兩位重要研究者的觀點不同,但卻都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當中的文化、精神層面與階級屬性等問題使得胡教授認為亟待進一步探索,因而發展為博士論文的方向,並且持續相關的次文化研究至今。
 發掘次文化的獨特意義:從翻譯實踐到案例分析
       談起多年來的翻譯工作,胡疆鋒教授慨嘆翻譯與研究工作並不相同,有其獨特的艱難甚至痛苦之處。然而,作為一名研究者,對於品質精粗不一的翻譯、甚至缺乏譯本的重要理論著作,又不能輕易放過。基於對於伯明罕學派學說的理解與重視,胡教授多年來參與《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亞文化讀本》、《通過儀式抵抗》等重要理論著作的翻译,就是要將相關研究帶入中文學界,以及更深刻把握相關研究理論。其中困難之處,並不僅止於外語能力的高低,更在於是否對文化現象、文化背景有深刻體會,因而是另一巨大考驗。為此,胡教授就翻閱大量服裝史材料,考察朋克或英國貴族的服飾與飾物的樣子,以便充分理解鞋尖、鞋釘、安全別針等細節並避免誤譯。翻譯的辛苦,正在於為了理解研究的論斷與方法,需要連同翻譯者自身並不感興趣的文化細節一併轉化,然而這也正是翻譯文化本身的鍛鍊。
       從翻譯談到個人研究,胡疆鋒教授真正的願景,實是為東西方亞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搭上橋梁。回顧自身十多年來的研究,胡教授始終在此一大方向下努力,從翻譯到研究的實務,皆指向亞文化理論翻譯與中國實例的研究上。胡教授曾就各式青少年文化、大眾文化、惡搞文化的各式文學、電影等文本進行研究,可說始終並未偏離主線。例如,流行於網路的穿越小說,即為一例。這一類小說若照普遍的觀點,往往即視為大眾文化的一環,但是胡疆鋒教授點出事實上網路穿越小說中存在著許多複雜的現象與元素,遠非大眾文化可以全盤涵蓋,因此他援引次文化理論進行研究,指出其中值得探論的諸多元素,特別是其中不同於主導元素的挑戰色彩,應當加以關注。次文化的文本不僅是符號化、風格化對主導文化的表述形式,事實上不論是穿越小說或是惡搞文化,胡教授於其中都看出了對於主流文化的不滿,其內涵並不僅僅是娛樂文化或商業文化。
This is an image
       次文化最明顯的例子像是搖滾樂,或「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活動等等。以華語音樂而言,崔健的搖滾樂、羅大佑的《之乎者也》等音樂,有許多人將之放入流行音樂的脈絡,但是對於胡疆鋒教授而言,這些音樂當中存在的反抗意義甚至於憤怒等訊息,已經超出了流行音樂所能容納的範圍,而應該以亞文化理解。以〈鹿港小鎮〉而言,現在的歌詞是「臺北不是我的家」,實際上原版歌詞是「城市不是我的家」,這是因為在1982年的時空背景下,國民黨政府不會允許文化與行政中心的首都被如此歌唱。歌曲中抗議的,可能是現代化、是隨著經濟發展同時精神或道德的後退與丟失,這是當局所不願意承認之處。       

        如果說崔健、羅大佑的音樂是成長時光的音樂體驗,則具體的研究案例發想,則與陳凱歌的電影《無極》引發的惡搞文本有關。作為第五代電影導演中的傑出代表、曾拍出《霸王別姬》獲坎城金棕櫚獎的陳凱歌,在2005年耗資鉅額拍出的電影《無極》,可說是占據主流地位、掌握大量資源生產出的一部電影,然而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其實頗為荒誕,實際上是一孩童因為饅頭而記了數十年的仇。當時一名青年人胡戈看了電影後覺得白花了票錢氣憤難耐,於是製作了一部影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重新剪輯並嘲諷了《無極》,引起陳凱歌震怒「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但實際上其內容融會了諸多流行文化、音樂等現象,拼貼揉雜的結果,反倒是嘲諷陳凱歌數億鉅資的成果,尚不如〈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照理說,雙方之間的社會地位與聲望並不成比例,相較於歷史留名的國際級大導演,此前胡戈不過是在出租房中剪輯影片、籍籍無名的草根人物,毫無地位,然而胡戈的抗議與嘲諷,卻獲得幾乎全社會的壓倒性支持。但是就較為學術的討論上,卻還沒有將這類現象視為次文化,而往往只歸之於大眾文化進行評價,因此〈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及其邊緣、草根的抗爭意涵,可說是觸發胡教授思考問題的一個重要案例。
亞文化的兩岸狀況:以網路文學為例的觀察
        本次來台交流,胡疆鋒教授深刻考察兩岸網路文學的異同。相同之處固然甚多,例如以閱讀量、出版量、影響力而言,可以看出網路文學在兩岸同樣具有莫大的市場與影響力。另外,就作者的年齡層而言,也普遍皆較年輕。此外,不同於傳統出版經由出版社審稿,網路文學的發表具有更大的自由性與靈活,這些皆是傳統媒介遠遠不及之處。
        但是說起差異性,胡疆鋒教授則觀察到兩岸的網路文學,也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態勢。首先,作者群的組成並不相同。以台灣網路文學作家而言,最早參與的李順興、曹志漣、須文蔚、向陽清一色皆是博士,曹志漣是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讀的博士,李順興是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讀的博士,而曹志漣的《某代風流》在須文蔚看來臺灣少见的多向小說,是正宗的數位文學。此外,蔡智恒是成功大學的博士,九把刀是東海大學社會學的碩士,可說學位皆不低,這樣的狀況在大陸並不多見。胡教授提及印象所及,有一位作者齊橙,是中國社科院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博士,現在在北京師範大學經濟与工商管理學院擔任副教授,是寫工業小說的,如《大國重工》,在大陸非常流行,還有一位是阿菩,是暨南大學文藝學的博士,是穿越歷史小說的代表。但像齊橙和阿菩這樣出身學院的網路作家相當少見。大部分的作者群,其實多是藉藉無名的草根或打工族。這或許是因為,在技術發展上台灣的電腦與網路使用稍早,且往往與海外留學生回台後投入網路文學的創作有關。作者群體的差異也導致了兩岸網路文學的旨趣和創作動機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作者學歷外,兩岸網路文學的文體也有顯著的差異。台灣網路文學的作家,似乎以詩為大宗,相較之下小說作家雖有九把刀、藤井樹,但是相對之下可說在台灣網路文學的星空中,小說家的數量較少而黯淡。大陸方面,反倒是從事網路新詩寫作及相關研究的知名作者寥寥可數。除了他們兩位之外,胡教授指出實際上大部分研究網路文學的論題,內容直接指的就是網路小說,可見得文體上的嚴重失衡,也是兩岸網路文學發展的明顯差異。至於形成這些差異的深層原因,則還有待更進一步嚴肅的學術討論來探討。
 給青年學者的建議:專注
        胡教授說:「一個學者之所以讓人記得,不只是你做了什麼,更是你往哪個方向做。如果你一直堅持在一條路上,即使你的基礎、技術差,悟性低,即使你的能力都比別人差,但是總能勤而補拙,久而久之就能夠厚積薄發,你總是能做出新的發現。」在文學院的研究室中,胡老師諄諄告誡,宛如傳授一門極其紮實的內功心法。
       從事研究工作,如果在同一領域長期鑽研,自然能在前人的研究中站穩腳步,並且發現過往的誤區。現在常常說創新、突破,實際上在當今的研究領域中,要尋找沒有人接觸過、開天闢地的新領域,可說十分困難。相較於此,研究工作可以進行的,實際上是在前人觸碰過的領域中,向下紮根深度挖掘,舉一個金庸小說中的例子,楊過的武功不就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嗎?胡教授說道,就他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而言,研究者不應當讓自己的研究觸碰領域太過浮泛,而是有所專精,最終學界想到相關領域時,總是必然要提到自己的名字,如此自然能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訪談的最後,胡老師特地推薦了貓膩的《間客》,詡為大陸網路文學的代表著作,推薦中文學界對於亞文化、網路文學有興趣的青年研究者,可以一起進一步共同關注、閱讀。
採訪撰稿:吳佳鴻(台大中文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