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的斷裂與蔓生」 國際學術研討會

學術活動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第67期
2020-08-13
時間:2020年9月26至2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臺大臺文所自2014年以來,每隔兩年舉辦「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學術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研究者發表討論,至2020年進入第四屆,將於9月26、27日於臺灣大學文學院舉行。本次特以「臺灣文學的斷裂與蔓生」為年度主題,冀能承接過往會議關於亞太區域與臺灣文學/文化的混雜、跨界、多元參照之討論基礎,繼之以新近理論趨勢與史料發掘所得,拓展與深化臺灣文學研究的關照面向。重由本土出發,更加辯證思考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議題的豐富思想內涵。

      關於本次會議的關鍵詞有二,首為「斷裂」,這是參考臺大臺文所奠基者柯慶明教授所提出的論點。柯教授提出此一洞見,原本針對現代主義文學在戰後臺灣的美學表現,與西方現代主義論述之間的歧異而發,後更適用於思潮理論、文藝活動在臺灣不同時期的重複引進,以及不同地域的歷史經驗與再現方式之間的差異。「斷裂」不僅是多重政權治理所導致的臺灣歷史現象,更可以激發美學層次的思考。我們發現,在柯慶明教授對於「斷裂」的闡釋下,臺灣文學具有統合各種離散、漂泊、忘卻之經驗,以及涵攝諸如疏離、孤絕、遺棄之心境的豐沛能量。

      至於「蔓生」,本指藤蔓植物攀附他物成長的態勢,在此則呼應文學與信仰慣習、律法體制、媒體科技及其他藝術創作之間的跨域性挪用、收編、併吞、共(寄)生、轉譯與變異。多元的互動關係指向文學豐饒且持續的生命力,即使閱讀習慣改變、實體印刷媒介消長,或政治審查介入增溫,也不因此而衰萎,反而往更為有彈性與韌性的方向發展而去。如此,「蔓生」不只是語義延異或根莖態勢,它更是一場場文學在各時期與社群中的生命歷史、直播與預演。

      由此,本次大會期待藉由「蔓生」此一概念的加入,從文學史、思潮論述、記憶再現、知識轉譯、文化創生等面向,開啟對於「斷裂」及其接納、克服、超越之方法的想像,進而探索理論化「斷裂與蔓生」的可能性。異代世變、秩序崩解、文明動盪引發心境與價值的「斷裂」,同時激發「蔓生」能量,以潛隱、破壞、重編、再造等手段回應生命情境。是故,諸如風格典範的轉移、語言文字的混融、宗教與迷信的辯證、意象符號的重構、身體與慾望的發現、大眾讀者的興起等,這些既是切合現實關照的主題,也同樣能用「斷裂與蔓生」作為批評基準、審美情懷的討論起點,期待各界方家學友,共同開拓臺灣文學研究的學術境界。
 
*詳細會議發表名單與會議資訊請參考台大台文所網頁:https://reurl.cc/e85N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