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小說《亡明講史》出版

學術出版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第67期
2020-07-27
      本書為臺靜農先生最後一部小作品,成稿八十載後,首次整理出版。小遺稿依空行分節,經廖肇亨教授校注,以數字標號分為二十六節,方便讀者讀。
 
      從滿清建立開始,「明末清初」就一直不斷在知識社群記憶中重述、改寫、翻修,不但是史家恆久的關心所在,同樣也提供了眾多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更是各方政治勢力主張交鋒動員的話語系統,從民族革命、階級革命、乃至於帝國主義戰爭,不論是文化、宗教、性別種種場域,不論是對外或對。「明末清初」此一時代話語仍然保持鮮活的能量,臺靜農《亡明講史》一書可以是他對此一時代圖像的具象化,本書透露出略嫌哀傷無奈的情調,從某個角度來看,也不妨是一部亂世憂患之書。(封面「亡明講史」四字,取自本書底本,為臺靜農先生親題)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王德威寫到,「在對日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刻,臺靜農寫出一部滿清滅明的小,自然是甘冒不韙。原因無他,此書太容易被視為諷刺國民黨政權的末世寓言。明亡殷鑒不遠,民國的命運又是如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則說,「這是臺靜農先生的小作品中,篇幅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對認識臺靜農以及那個時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精神心態,重要性不言可,其豐富的意涵尚有待各方持續不斷的深入探索。」
 
      臺靜農先生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歷了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於臺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臺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此書可作為認識其人處世與時代感知實踐於文學創作的成果,可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重要的文本材料。

【作者簡介】
臺靜農(1902-1990)
本名傳嚴,後改名靜農,長期寫作,精於書法。幼年時受傳統私塾教育,後閱讀嚴復的西學著作而萌發改革的思想。中學時與同學合辦《新淮潮》雜誌以響應五四運動。曾和魯迅同組未名社,倡新文學。離開了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後,便歷多校教授中國文學。1945年來臺任教於臺灣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達二十餘年,奠定了該系兼容並蓄自由活潑的開放學風。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創作、研究評論、散文和整理編輯民歌集,又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學史家;他的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歷了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臺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臺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


【校注者簡介】
廖肇亨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同時擔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佛教、近世佛教文化史、東亞文化交流史。著作有《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2008)、《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2013)、《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及其藝文》(2014),編有《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2007)、《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2011)、《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2013),譯有荒木見悟《佛教與儒教》(2008)。曾應邀赴東京大學擔任客座教授(2011-2013)。



*詳細書訊請參考臺大出版中心網頁:http://www.press.ntu.edu.tw/index.php?act=book&refer=ntup_book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