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週四)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啟動儀式暨演講側記(康寧祥先生、柯慶明教授主講)

  • 2014-03-27
  • Digital Ruling
臺灣研究的火種──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啟動 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由榕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啟宗先生捐款成立,目的為推廣臺灣研究活動,並以此紀念已故藝文前輩王詩琅先生。本講座已於2014年3月27日(四)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正式啟動,並邀請臺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康寧祥先生與臺灣大學新百家講堂執行長柯慶明教授擔任首場講座之主講人。康寧祥先生講題為「艋舺出身的黑色青年──堀江町的王詩琅」,柯慶明教授講題為「談王詩琅的文史寫作」,兩人分別從王詩琅之生平、交遊以及文史寫作,勾勒出這位臺灣文史研究前輩的思想輪廓。 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啟動儀式由臺大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梅家玲教授與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教授主持,講座正式開始之前,特別邀請黃啟宗先生與王詩琅先生哲嗣王禮謙先生致詞。黃啟宗先生希望藉由講座的成立,持續推動臺灣人文研究,而社會、國家除了經濟發展,更需要深度的人文思考與關懷,期待王詩琅研究講座能夠扮演這樣的角色。 康寧祥先生以「艋舺出身的黑色青年──堀江町的王詩琅」為題,一方面勾勒王詩琅的思想與著述,也回憶其親身受教於王詩琅的過往。康寧祥先生為臺灣早年黨外民主運動的重要人士,在學生運動熾熱播種的當下,重新思考王詩琅早年「黑色青年」的思想背景,以及對抗殖民統治、國家威權的種種運動過程,格外具有意義。康寧祥與王詩琅同為艋舺人,康寧祥家的後門正巧對著王詩琅書房窗口,僅隔著一條窄巷。康寧祥記憶中的王詩琅,深夜仍伏首案前,就著微弱的燈光與厚重的眼鏡撰寫文章。除了如此鮮明的夜讀形象,王詩琅也是康寧祥思想的啟蒙者,康寧祥曾就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文化運動,每每求教於王詩琅。王詩琅如同為康寧祥點起燭光,照亮歷史中許多未曾明朗的縫隙。 王詩琅1926年參與由日人小澤一所組織之黑色青年聯盟,在1927至1935年間共下獄三次。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中,就能看見臺灣黑色青年聯盟的發起宣言,其中對抗國家權力、追求絕對自由、質疑為權力服務之法律的思想背景,如今回顧起來,仍然可感受其思想之反抗力道。透過《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中詳細的紀錄,更可知日人對臺灣人反抗組織掌握之嚴密。1975年,康寧祥受到鄭欽仁教授和陳永興先生鼓勵,創辦黨外雜誌《臺灣政論》,並邀請王詩琅翻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讓這些被埋藏的史料重新見光。王詩琅晚年體弱仍堅持持續翻譯工作,王詩琅過世後,譯文方集結成書《臺灣社會運動史》,然而在戒嚴的危險環境下,王詩琅不得不將部分內容隱去,更可見其苦心譯寫之艱難。康寧祥認為,在臺灣已然成為民主國家的當下,回顧王詩琅的黑色青年歷程,我們更應該重新思考國家、權力、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 柯慶明教授則以「談王詩琅的文史寫作」為題,透過其文學作品、歷史寫作、文藝論述等面向,描繪出一個更為立體的創作者、知識分子形象。過往對王詩琅的認識,大多來自於前衛出版社所編之「臺灣作家全集」中《王詩琅‧朱點人合集》的幾篇小說。如〈夜雨〉所描繪社會百般蕭條中,閨女被迫作女招待的不幸場景,或如〈青春〉中因為肺病而消沈、凋萎的生命,〈十字路〉中壯志銷磨的出獄者……,這些作品在寫實的筆法下,往往隱藏著一種哀傷與沈鬱,更是某種青春輓歌。但王詩琅的新詩詩作,其實過去較少人談論,柯慶明教授特別以王詩琅的三首新詩,思考他另外一面的文學風景。在〈沙漠上之旅人們〉(1930)、〈蜂〉(1934)、〈歷史〉(1948)中,隱含著不同於小說情調的昂揚、生機的氣息, 〈沙漠上之旅人們〉中的「狂風」、「暴雨」的象徵性描寫,亦是某種在地化的想像。而從張良澤所編之《王詩琅全集》,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學創作之外,在歷史考證、民間文學方面的貢獻,柯慶明教授將其寫作類型分為八類,涵蓋了歷史敘事、人物傳記、社會體制、風土習俗、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創作批評與文教論述,在文教論述方面,他在戰後對於文化重建的倡議,以及對臺籍作家的重視,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演講結束後的座談,許多學者與親友皆分享了王詩琅之遺澤風範,其為人之謙和,寫作之堅毅,以及對臺灣文史研究的貢獻,對同輩與後進之關懷提攜,皆使人懷念不已。從距今88年前,「臺灣黑色青年聯盟」的宣言,我們可以看到早期臺灣知識分子對統治權力的界定與思考,這樣的思想資源,正是王詩琅所能提供給當下知識分子的火種。王詩琅講座順利啟動,也期望藉由日後講座的持續舉辦,懷念先哲之外,更希望打動更多年輕心靈,持續思索臺灣、書寫臺灣。 演講線上看 : http://ts.ntu.edu.tw/activity/super_pages.php?ID=activity3&Sn=64